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以及如何治疗_普朗医疗器械公司网 
搜索
电话
400 696 6267
热门搜索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以及如何治疗
加入时间:2012-02-16 10:47:40  当前新闻点击率:4731

    病毒性肝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传播途径多,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那么,病毒性肝炎都有哪些症状呢?以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该怎么样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呢?接下来,就由医疗器械公司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通过体外诊断试剂研究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肝炎报告发病1,317,982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2、国家实施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3、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计划免疫程序,18月龄以上人群可接受甲肝疫苗免疫,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戊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

  4、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正规检查、随访、治疗,勿信虚假广告。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每6-12个月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切勿轻信虚假广告,以免造成病情的延误和经济损失。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因此,患者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治疗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在医生的配合下详细了解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和疗效、所需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减轻的方法,积极配合,可以提高疗效。相反自行停药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反弹或复发。

  3、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疑似乙肝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疑似丙肝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检查HCV抗体。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丙肝病毒感染后多无临床症状,建议有输血史、创伤性治疗、共用注射器、多性伴、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检测。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70%的丙肝患者可以实现治愈。

    文章来源--普朗医疗器械网网编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