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仪
加入时间:2014-06-25 08:36:27 当前新闻点击率:2108
1910年,Kottman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血凝仪,通过测定血液凝固时粘度的变化来反映血浆凝固的时间。60年代,机械法血凝仪得到开发,出现了早期的平面磁珠法。70年代以后,由于机械、电子产业的发展,使各种类型的全自动血凝仪先后问世。 80年代,由于发色底物的出现并应用于血液凝固的检测,使全自动血凝仪除了可以进行一般的筛选试验外,尚可以进行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单个因子的检测,使抗凝、纤溶的检测成为可能。90年代,全自动血凝仪免疫通道的开发将各种检测方法融为一体,检测的项目更加全面,为血栓与止血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进进了分子生物学时代。近年来血凝仪发展和改进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即检测原理的复杂化、检测速度的增加,试剂分配系统正确性的进步和仪器随机分析功能的增强等。
血凝仪的基本原理
不同类型的血凝仪采用的原理也不同,目前主要采用的检测方法有:凝固法、底物显色法、免疫法、乳胶凝集法等。由于在血栓/止血检验中最常用的参数,均可用凝固法丈量,故目前半自动血凝仪基本上以凝固法丈量为主,在全自动血凝仪中,也一定包括凝固法丈量方式
1. 凝固法(生物物理法)
凝固法是通过检测血浆在凝血激活剂作用下的一系列物理量(光、电、机械运动等)的变化,再由计算机分析所得数据并将之换算成终极结果,所以也可将其称作生物物理法。
a.电流法
电流法利用纤维蛋白原无导电性而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的特点,将待测样品作为电路的一部分,根据凝血过程中电路电流的变化来判定纤维蛋白的形成。但由于电流法的不可靠性及单一性,所以很快被更灵敏、更易扩展的光学法所淘汰。
b.光学法(比浊法)
光学法血凝仪是根据凝固过程中浊度的变化来测定凝血功能。
血凝分析仪属医疗临床检验科设备(检验科医疗器械),是临床上测量人体血液中各种成分含量,定量生物化学分析结果,为临床诊断患者各种疾病提供可靠数字依据,是临床必备的常规检测设备。适用于各级医院。
普朗研发的PUN-2048B血凝分析仪特点:
1. 利用光电学原理进行检测,可进行PT、APTT、TT、FBG及各凝血因子的活性检测;
2. 具有加试剂自动感知系统,使用普通加样枪即可,仪器采用了振动式混匀装置,不用搅抖棒,操作更简单方便;
3. 全部检验项目可预先标定、输入参数和标定结果可长期保存、调用、节约试剂;
4. 先进的光学系统设计和智能软件系统克服了血桨标本中高脂、黄胆、溶血、乳糜对检测的干扰;
5. 报告方式:时间,活性,比值,国际标准比值,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