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仪发展中的技术进步
加入时间:2014-05-30 10:58:39 当前新闻点击率:1982
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实验室工作对医疗设备需求的不断增加,血细胞分析仪的各项用途和用法也有不断的进展,这首先体现在仪器应用的方便性\正确性和尽可能增加的参数上。其中以下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医院的诊断效率:
稀释技术的进步
早期的仪器一般要求在测定前先进行人工稀释,因此很多操纵要求直接取20~40ul的末梢血加到稀释液中。白细胞稀释比例多在1:251和1:501倍,红细胞则需要进行二次稀释,稀释倍数在 6.25~25万倍之间,然后再将稀释好的标本放人计数杯内进行计数,而且需要在白细胞稀释悬液中加进溶血剂。由于人工稀释费时费力且精确性差,随后的一些血细胞计数仪增加配置了专用的稀释器,专供该型号的仪器进行机外稀释,这样减少了人工稀释带来的误差和麻烦,进步了效率。这类仪器的典型例子有国内应用非常普遍的Sy-amexF820型,此型号仪器到目前仍有市场需求并在广泛使用。现代的血细胞分析仪则更加先进,已经将自动稀释技术、自动进样方式全部添加到仪器本体内,既进步了技术含量和取样、稀释的精确度,使得进样的速度和可操纵性更加方便,同时使得检测速度加快。
分析参数的增加
前面谈到早期的血球计数仪仅能进行红白细胞计数,而且是需要通过切换分别进行红白细胞计数,所以将其称为血细胞计数器是恰当的。由于血常规检验对血红蛋白测定的需求增加,沙利比色法精度和操纵不便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已有经单独的血红蛋白比色计配备,将加进专用的溶血剂后的样本进行白细胞计数后再将其倒进血红蛋白比色计,即可得到比色法测定的血红蛋白结果。此时期国内使用最多的血细胞计数仪是CoulterZF型和血红蛋白计。由于对血红蛋白测定要求的增加,因此在仪器内增加一套比色装置,就可方便的测定血红蛋白。电阻法测定细胞数目的同时还可对细胞体积进行测定,因此对红细胞均匀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均匀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均匀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测定和计算也成为血球计数仪的标准参数。1975年日本东亚公司(Sysmex的前身)推出了包含以上7个参数的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器CC一710和 CC-720型。
血小板计数功能的增加
血小板是血细胞中最小的粒子,早期的血细胞计数仪均不包含血小板计数。60年代起国外开始研制血小板计数仪,70年代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产品,这类仪器一般需使用PRP血浆进行,即使用特殊的离心速度将红细胞和白细胞进行沉淀,使上层血浆中尽量保存最为丰富的血小板,然后应用这种 PRP血浆进行血小板计数,例如 SySmexPA-701型和CONTRAVI000型,此类仪器多配有专用PRP离心机。使用全血方式和水动力聚集方式计数血小板的仪器如 Clay-Adams的Ultra-Flo100型以及80年代后出现在我国的BayerS-810型血小板分析仪,该仪器设定了单独血小板分析丈量通道,根据红细胞和血小板体积的明显差异将他们区分开,将血小板按体积大小划分到64个通道,分别累加体积大小不同的血小板数目。它通过直接吸进稀释好的血细胞悬液进行测定,除了给出血小板数目外,还提供了两个新的参数,均匀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在宽度(PDW)。在这之后血细胞分析仪将血小板计数这一重要功能合并到全血细胞计数(CBC)范围内。
定量部的改进
为了正确进行细胞计数,除了要正确稀释血液外,对直接进进计数小孔的液体量也要进行定量控制,因此仪器对定量部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血细胞计数仪开始阶段,人们设计了U型水银管压力计,通过水银的重量和在两个电极间的间隔来控制吸人的标本量。后来人们通过两只光电管来了解液体通过一个固定间隔所需实的时间和容积来控制标本的吸进量,还有一些公司设计并使用了微量注射器技术以及浮球定量技术来控制计数样本的量。最新的光电计时容量控制技术控制标本进进计数区的量,可以使得进进计数区域的细胞悬液定量更加正确和无污染,同时还可判定小孔是否出现堵塞或半堵塞题目,以便于维护。
自动取样技术
由于仪器需要对全血进行自动取样和稀释,因此取样量也同样需要精确控制。最初的仪器是需要进行手工取样和稀释的,后来逐渐有了外置式专用取样稀释器。再后来仪器内部设置了内置式负压取样稀释器,根据负压量的大小来吸取血液样品,这对控制负压的精确度要求很高,此外还有微量注射器取样技术,依靠光电管控制血液取样量的技术等。目前以为采用旋转阀取样技术是比较精确的方法,旋转阀内部有多个按一定体积设计的小孔,当血液进进后,旋转阀从吸进的小孔转向排出的小孔,此时血液不能再进进,而孔内保存的固定量的血液进进仪器的稀释部,然后清洗,再进进下一次循环。